東周列萌志 Philosophic Love

東周列萌志 Philosophic Love

View Stats:
chel01 23 Aug, 2018 @ 10:25pm
轉載話題: “各位亲都有字吗?”
原貼 (https://tieba.baidu.com/p/2702806744?lp=5028&mo_device=1&is_jingpost=1&pn=0&) 發起者百度貼吧 ID 钱塘梦雪, 建於2013年。

………………(下面原文, 稍作分段)…………………

有木有发现孟卿有刻意问过周MM有没有字,《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古人男子20及冠要起字,女子15岁及笄算成年,可以婚配了,不过要等许配人家后,由夫家来起字。

所以没字就是没许人家的。。。现在不得不感慨一下小孟卿深谋远虑,怎么着先打听清楚。

吧亲们大多都有十五了吧,不过对于如今,十五婚配未免太早,不过字还是可以有的。家里有位姐姐都有字了,可由长辈起。可是我没有……。

东萌里,观史一节,就是暮之和子佩问婷妤的历史观那一节,婷妤称暮之是字,称韩宁为韩兄,于是某人就炫耀“哈哈,子佩兄,看来婷妤跟我比较亲呢”…………这其中关节大家都知道了吧。

有字的大家拿来说说吧,我一直觉得字是一个很有爱的存在,尤其东萌里。

如果没有字的话,大家给彼此起个东萌吧专属用字,(还可以封号)觉得怎样?

……………………………………………………………

度娘的资料上刮来的,欢迎补充哈

古人命字依据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明显。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缛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

@暮雪の桔梗 关於「号」,我先直接贴维基百科~
在东亚传统中,人除了有名有字之外,有时亦会为自己取号,又称别号,别字。号是较正式的别名,以言意托志。

在东亚文化中,直呼别人之名是十分无礼的。故称呼别人时,对有字之人多呼其字,对有号之人则多呼其号,而不会直称其名。如苏轼,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道号东坡道人。人多称之为苏东坡,而不会直呼其名。有些人的号因此比他的本名或字更为人所熟悉。

另外,因应不同的用途也会有不同的号,如诗号、道号、画号、武号等。
所以名、字、号的差别是这样的--

名是给长辈呼唤的,同辈晚辈称名很无礼。这可能源自一种古老的思想,就是「名」代表灵魂、本质,不能随便给人知道,更别提说出口,所以只有更尊贵的人才能叫名。
(小孩子的乳名则是长辈同辈都可以叫,因为乳名不是真名。)

字是给同辈使用的,彼此相敬的称呼。所以东萌里面都称字,女主角没字所以称名。囧

理论上弱冠取字,不过古代貌似比较弹性。如《红楼梦》里秦钟、薛蟠出场时都自介其字,而他们都是十几岁的少年。
所以孟卿说「早点取字方便别人称呼」,也是为踏入社交作准备吧~

号是给同辈晚辈尊称的,一般都是有名望的人才会有号,别人也才会拿号称呼他(当然也可以中二自取啦www)。
号通常有些特别的典故,例如苏轼建屋居於东坡,所以号东坡。

古人於乡里土亲,以郡望为号的也不少,如韩昌黎,有以自己出身为傲的意思。
明代更是流行以家乡来称呼一个人,如大奸臣严嵩又名严分宜(江西分宜人)。不过这大概已经不算什麼尊敬的号,而只是不能称名又不想装熟称字XD,就以对方家乡为代称的方便用法。严嵩政敌也都是叫他严分宜的。

总之,我个人的感觉是,称字比较熟稔,称号比较尊敬,但这也不一定就是,可以看情况选择。

(搬運完)
Last edited by chel01; 25 Aug, 2018 @ 5:25am
< >
Showing 1-1 of 1 comments
chel01 23 Aug, 2018 @ 11:06pm 
我是成年後改了名,其中一個字是自己取的,另一個字由爸爸改。家人和老朋友喊我舊名,新識則只知我身份證上的現名。

有時候自我對話會叫自己“清和”,寄望自己明心見性,寧靜致遠。

至於行走江湖(?)用的英文名,我從小到現在,改過不下十次!

我希望以後和我的孩子討論起字的事情,作為他/她的成人禮。英文名就隨孩子喜歡了,個人感覺英文名不是必要的,但在全球化之下還是有用處。香港這邊身份證可以另外加上英文名,例如"Chan Tai Man, Peter",我自己的孩子我不會這樣做,但成年後孩子想加上(18歲時換身份證可以免費改中文名字和加上英文名),我也不反對。
< >
Showing 1-1 of 1 comments
Per page: 1530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