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of the Obra Dinn

Return of the Obra Dinn

Not enough ratings
【無雷】【非攻略】繁中譯文之不足與解釋
By shinli256
透過這篇文章,希望能解決繁中翻譯所含的幾項問題。

一、人名未使用音節號。這「點」甚至於簡中版也有好好加上去。由於缺少這一點,使得人名比對十分吃力。
二、船舶術語有同義詞置換的情形。意即雖然語意上是指同一件事,但使用了不同的翻譯。或許是有考慮到前後文與語氣問題,但是對於多數人來說或許有不容易適應之處。
三、死因的翻譯不精確。這點其實是無可奈何,畢竟遊戲內部數據還是以英文為準,進而出現英文中相同字眼卻在中文為不同字眼的問題。

本文旨在列出翻譯問題點,以便玩家在遊玩時比對,進而消弭誤解,讓玩家能把心力投注在遊戲內,享受解謎的樂趣。
   
Award
Favorite
Favorited
Unfavorite
注意事項
本文將假設讀者已經在遊戲中大致了解「書本」的使用方法。此為新手教學關卡層級的內容,應不致於構成困難。

建議在遊玩時將此表拿出對照。
一、人名
針對書本第3頁以及推理過程中會出現的人名,補上適當的音節號。
編號與書本第3頁的序號一致。

  1. 羅伯・維特爾
  2. 威廉・霍卡特
  3. 艾德・尼柯斯
  4. 馬可・裴洛
  5. 約翰・大衛斯
  6. 亞佛・克萊帝
  7. 查理・麥納
  8. 亨利・伊凡斯
  9. 詹姆・華勒斯
  10. 雲頓・史密斯
  11. 馬可・吉伯斯
  12. 湯馬斯・賽頓
  13. 艾米・歐法拉
  14. 奎斯蒂・吳爾夫
  15. 烏勒・懷特
  16. 鄧肯・麥凱
  17. 芬萊・達頓
  18. 艾德・斯普特
  19. 阿碧蓋兒・霍卡特・維特爾
  20. 南吉歐・帕斯卡
  21. 艾蜜・傑克森
  22. 珍・伯德 小姐
  23. 林文蘭
  24. 謝一明
  25. 陳石
  26. 劉福生
  27. 宗紀・薩西
  28. 菲立・達爾
  29. 保羅・摩斯
  30. 山謬・嘉禮根
  31. 羅德里・安德遜
  32. 大維・詹姆斯
  33. 彼得・米洛伊
  34. 托馬斯・蘭克
  35. 查理・賀西提
  36. 歐米・古
  37. 提摩西・布門
  38. 李皇
  39. 張傑
  40. 洪黎
  41. 李維
  42. 尼可拉・博特里
  43. 馬巴 (註)
  44. 路易・沃克
  45. 里尼・沃科夫
  46. 阿拉可・尼金遜
  47. 阿列西・托波羅
  48. 納森・彼得
  49. 拉斯・林德
  50. 約翰・納伯斯
  51. 蘭佛・拉賈伯
  52. 亞伯・阿克巴
  53. 威廉・瓦西
  54. 所羅門・賽德
  55. 哈馬杜・迪翁
  56. 亨利・布列南
  57. 亞歷山・布斯
  58. 派翠・歐哈根
  59. 喬治・雪萊
  60. 山謬・彼得

註:
  • 遊戲所用的中譯顯然沒有把所有音節、子音都呈現在翻譯中,但盡量使每個單詞都控制在2~3個中文字。這或許較符合以前西方文化未大規模傳入,因而未建立起翻譯慣例,配合當時讀者的思維模式而產生的翻譯法。與當今玩家所熟悉的翻譯方法有所出入,但這點比起缺少音節號來說稱不上大問題。而簡中版的翻譯較接近常見的翻譯慣例。
  • 第43項「馬巴」不是中文名,而是有名無姓。其餘沒有使用音節號的人名為中文姓名。這點可以由其原籍確認。
  • 關於船員職稱請見下一章節。
二、船舶術語
下列術語多數可見於書本第2、3、133、134頁列出,並於全書中使用。
若無特別說明,代表該術語不致出現歧義或誤解空間。
1. 職稱
(a) 幹部
  • 船長
  • 副手(mate)
    分為一般副手(general mate)與技工副手(tradesmen mate)。前者包含:大副、二副、三副、四副。後者包含:水手長副手、船醫副手、木工副手、砲官副手。
  • 水手長
  • 船醫
  • 木工
  • 廚師
  • 屠夫
  • 砲官
  • 事務長
  • 舵手
  • 畫家
(b) 其他人員
  • 勤務員
  • 見習官
  • 瞭望員
  • 水手(seaman)
    本意為水手/船員,但在遊戲中應參照第134頁的定義,並非指所有的船員(crew/sailor),甚至也不是所有的基層船員。現實中也依照船艦性質不同,有各自不同的定義。
2. 船隻部位
  • 主甲板
  • 火砲甲板
  • 下層甲板(orlop deck)
    第134頁的說明中會提到「下層甲板為中層甲板」乃直譯的結果。原本外行人難以從英文 orlop 直接聯想到該層的位置,所以將其描述為(其中一個)位置在中間的甲板。Orlop 原本在單甲板船(船上空間只分為甲板上、甲板下兩個)就單純是指甲板,也因此在多甲板船的情況中引伸為由下往上數的第一個甲板(因為貨艙的地板只是在船底上舖上一塊塊木板,而不需要做成一整片的甲板)。
  • 貨艙(cargo hold,或簡稱 cargo,或簡稱 hold)
    第2頁的「貨艙」、第134頁所提到的「最下層甲板」,以及散見於書本中的「載貨甲板」都是指同一件事。若能統一為「貨艙」會較少歧義。
  • 木工庫房
    第2頁下層甲板的「木工庫房」若譯為「木工工作室」會較為準確。
三、人物下場
以下列出可供選擇的人物下場以及對應的英文。若無進一步說明,表示該項應無歧義。反之,則基於英文字義解釋。

然而,遊戲中對於正解的判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彈性。同一種死法可能有複數種描述方法能被系統接受,尤其是英文當中解釋得通的話。

  • 一劍刺死(killed (sword))
    英文依照使劍的動作不同有各自對應的動詞,大概是因此而統一用「killed」以降低複雜度。同理中文也有「刺」、「砍」、「劈」等動詞,若能比照「被刀殺死」而譯為「被劍殺死」的話會較少歧義。
  • 棒擊致死(clubbed)
  • 凍死(froze)
  • 刺死(spiked)
  • 勒死(strangled)
  • 壓死(crushed)
  • 壽終正寢(expired)
  • 射殺(shot)
    除了中文語意中包含的弓箭、火槍,英文中也可以是大砲。
  • 打死(struck)
  • 摔下(fell)
    摔下「梯子」、「繩索」一般會想到是摔死(撞死),而「落水」一般會想到是溺死。雖然因為這兩種死法嚴格來說不同,但考慮到英文確實是用同一單字就不難理解為何會被分配在同一類。
  • 斧頭砍死(axed)
  • 毒死(poisoned)
  • 溺斃(drowned)
  • 燒死(burned)
  • 爆炸(exploded)
    可以指物體本身爆炸,或者毀於爆炸。
  • 爪子抓死(clawed)
  • 生病(illness)
  • 生還(alive)
    重點在於是否活著離開船隻,而不在於是否回到以前待的地方。
  • 斬首(decapitated)
  • 自盡(suicide)
  • 被刀殺死(knifed)
  • 被吃掉(eaten)
  • 肢體斷離(torn apart)
    語意較接近「被撕成數塊(而死)」。
  • 電死(electrocuted)
  • 矛狀武器捅死(speared)
另外我試想了一個較符合中文語境的排序。大致上依照兇器性質去排列。
  • 自盡(suicide)
  • 用利器殺死:刀(knifed)、劍(killed with sword)、斧(axed)、矛(speared)、刺狀物(spiked)、爪子(clawed)、以某種利器斬首(decapitated)
  • 用鈍器殺死:棒(clubbed)、其他物品(struck)
  • 壓死(crushed)
  • 勒死(strangled)
  • 身體被撕裂(torn apart)
  • 摔死(fell):梯子、繩索
  • 溺斃(drowned)
  • 被吃掉(eaten)
  • 射殺(shot):弓箭、火槍
  • 砲擊(shot with cannon)
  • 凍死(froze)
  • 毒死(poisoned)
  • 燒死(burned)
  • 炸死(exploded)
  • 病死(illness)
  • 電死(electrocuted)
  • 壽終正寢(expired)
  • 落海未尋獲(fell overboard)
  • 存活(a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