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usader Kings III

Crusader Kings III

Oriental Empires
光宅 24 Aug, 2021 @ 5:38am
感觉隋唐洛阳城新增——宫殿奇观更有历史感一点。
希望能把洛阳的奇观改成隋唐时期洛阳的正宫——紫微宫



唐朝时期继承隋朝的都城制度。
尤其在盛唐时期,最为明显,有东西两都,政治中心,在两都之间移动。

驾幸京都,大夫从行,则令中丞一人留在台,并殿中侍御史一人。若别敕留守,不在此限。
若车驾巡幸在京,则都一人留守,以总卿贰之职;在都,则京亦如之。

晚唐时期,皇帝无力东出,此事遂绝。
“度曰:“国家营创两都,盖备巡幸。然自艰难已来,此事遂绝。”


曾作为政治中心之一的洛阳,大多数建制都和西京无异。京雒两都是惟帝宅


太常博士顾德章议曰:历代以降,建一都者多,两都者少……今洛都之制,上自宫殿楼观,下及百辟之司,与西京无异。


作为隋唐都城,宋陪都,洛阳城对开封城有直接影响。
建隆三年,广皇城东北隅,命有司画洛阳之制,按图修之,而皇居始壮丽矣。


而隋唐洛阳城主要有两个宫城,一个是正宫紫微宫,一个则是类似于大明宫的上阳宫。
其中主要以紫微宫对后世影响最大。


紫微宫的正殿有过很多次变动,到唐末五代的时候,通用的名称为明堂殿。

此都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建东都诏》

观夫明堂之宏壮也,则突兀瞳曨,乍明乍蒙,若大古元气之结空。巃嵸颓沓,若嵬若嶪,似天阃地门之开阖。尔乃划岝峉以岳立,郁穹崇而鸿纷。冠百王而垂勋,烛万象而腾文。窙惚恍以洞启,呼嵌岩而傍分。又比乎昆山之天柱,矗九霄而垂云。
于是结构乎黄道,岧嶤乎紫微。络勾陈以缭垣,辟阊阖而启扉。峥嵘嶒嶷,粲宇宙兮光辉;崔嵬赫奕,张天地之神威。
···
其左右也,则丹陛崿崿,彤庭煌煌,列宝鼎,敌金光。流辟雍之滔滔,像环海之汤汤。辟青阳,启总章。廓明台而布玄堂,俨以太庙,处乎中央。发号施令,采时顺方。
《明堂赋》唐·李白



而另一座离宫为上阳宫。
滔发书,西向再拜,移檄诸道曰:“今发突骑四十万走洛阳,与皇帝会上阳宫。”

《东京记》曰:上阳宫,在皇城西南东苑,前苑东垂,南临洛水,西亘谷水。上元中,韦机充使所造。列岸修廊连亘,掘地,得铜器似盆而浅,中有隐起双鲤之状,鱼间有四篆字曰:“长宜子孙”。时人以为李氏再兴之符。高宗末年,常居此宫以听政也。
《两京记》曰:上阳宫西有西上阳宫,两宫夹谷水,虹桥架空,以通往来。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宫城在皇城北,因隋名曰紫微城。”
《旧唐书·本纪·卷一》:“庚寅,焚东都紫微宫乾阳殿。”
《新唐书·地理志·卷二十八》:“宫城在皇城北,长千六百二十步,广八百有五步, 周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籓卫,曰紫微城,武后号太初宫。”
《新唐书·列传·卷十》:“时紫微宫尚闭世充扣门。”
唐·韦述《两京新记》:“东京紫微宫,城南面六门:正南应天门,门外观相夹肺石、登闻鼓。”
《资治通鉴·唐纪·一》:世充令乱斩杀之,进攻紫微宫门,皇泰主使人登紫微观,问:“称兵欲何为?”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内城亦曰皇城,唐曰太微城,在都城西北隅周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宫城唐曰紫微城,亦据内城西北隅周九里三百步。”
《河南志·卷一·周城阙古迹》:“至隋炀,听苏威言,南当伊阙,东去王城五里为宫,大业十三年遂平毁王城。而皇城处城西偏,外筑宫城,宫城东复为东城。又南跨洛水,北踞邙岭,大为罗城。而洛贯其中,以象天津。号紫微城,唐、五代、宋因之。”
《河南志·卷三·隋城阙古迹》:“宫城曰紫微城,其城象紫微宫,因以名,在都城之西北隅。卫尉卿刘权、秘书丞韦万顷监筑宫城,兵夫七十万人。城周匝两重,延袤三十余里,高三十七尺,六十日成。其内诸殿及墙院又役十余万人,直东都土工监当役八十余万人,其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又十余万人。”
《河南志·卷四·唐城阙古迹》:“宫城,因隋名曰紫微城,周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高四丈八尺,东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城中隔城四重,最北曰圆璧,次曰曜仪,次曰玄武,最南曰洛城。”
《河南志·卷五·宋城阙古迹》:“宫城,旧名紫微城,周九里三百步,疑西与北经损灭。”



隋唐洛阳城到了中晚唐已经残破,每次皇帝想要东巡都作罢。
直到最后唐末时期的朱温,胁迫唐皇迁往洛阳。
重修破败的洛阳城。

酉,车驾发陕州。壬寅,次谷水行宫。时崔胤所募六军兵士,胤死后亡散并尽,从上东迁者,唯诸王、小黄门十数,打球代奉内园小兒共二百余人。全忠在陕,仍虑此辈为变,欲尽去之,以汴卒为侍卫。

一路上,唐皇身边的人被朱温换了个遍。
当抵达洛阳,唐皇先拜谒了自安史之乱后,就再也没有皇帝亲自拜谒的东都太庙。
之后下了一份诏书。
《诏书》中不乏称颂赞美,甚至还有对周平王和汉光武帝的回顾。

况建鼎旧京,我家二宅,轘辕通其左,郏、鄏引其前。······

但从这份诏书中看到最多的恐怕还应该是绝望。




五代时期,洛阳不为首都,则为陪都。梁、唐、晋、汉、周常以为都。唐故为东都。梁为西都。后唐为洛京。晋为西京,汉、周因之。
尤其是后唐时期。一份份存于史料的文字,仿佛真让人读出来了一点,兴复大唐,还于旧都的味道。



“国家兴建之初,已于北都置庙,今克复天下,迁都洛阳,却复本朝宗庙。按礼无二庙之文,其北都宗庙请废。”
况本朝故事,礼院具明,洛邑旧都,嵩高正位,岂宜远宫阙之居,建祖宗之庙。事非可久,理在从长。其北都宗庙,请准太常礼院申奏停废。



卷73_49
【广达楼下夜侍酺宴应制】苏颋
东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会公卿。
楼台绝胜宜春苑,灯火还同不夜城。
正睹人间朝市乐,忽闻天上管弦声。
酺来万舞群臣醉,喜戴千年圣主明。



从隋朝初建,到金朝废弃,漫长的历史记忆中,承载着开元盛世一半记忆的洛京,也有太多可以回忆的地方。
虽然多数是,后世唐皇试图东出,最后失败。
五代的野心家们的轮番表演。

以及北宋最后的宁静,名园众多的文人士大夫们的养老场所。《洛阳名园记》


我觉得这些历史记忆,用紫微城【正宫】或者太微城【皇城】等来表达,历史感会更完美一点。
现在的天策府,虽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初唐时期,陕东道大行台天策上将的飒爽英姿。
但私以为,历史记忆不够完美一些。


洛阳宫城:名紫微城,又曰太初宫,或曰洛阳宫。东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其崇四丈八尺,以像北辰藩卫。上应天庭之紫薇垣。
洛阳皇城:名太微城。又曰宝城。东西五里一十七步,南北三里二百九十八步,其崇三丈七尺。上应天庭之太微垣。
洛阳廓城:名东京城,又曰东都城,又曰罗郭城,或曰金城。周五十二里,其崇丈有八尺。都城前直伊阙,后据中山,左瀍右涧,洛水贯都,有河汉之像焉。


隋大业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里置新都,今都城是也。北据邙山,南对伊阙,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都城南北十五里二百八十步,东西十五里七十步,周围六十九里三百二十步。都内纵横各十街,街分一百三坊、二市。每坊纵横三百步,开东西二门。

宫城,在都城之西北隅。城东西四里一百八十步,南北二里一十五步。宫城有隔城四重。正门曰应天,正殿曰明堂。明堂之西有武成殿,即正衙听政之所也。宫内别殿、台、馆三十五所。上阳宫,在宫城之西南隅。南临洛水,西拒谷水,东即宫城,北连禁苑。宫内正门正殿皆东向,正门曰提象,正殿曰观风。其内别殿、亭、观九所。上阳之西,隔谷水有西上阳宫,虹梁跨谷,行幸往来。皆高宗龙朔后置。禁苑,在都城之西。东抵宫城,西临九曲,北背邙阜,南距飞仙。苑城东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里。苑内离宫、亭、观一十四所。
< >
Showing 1-3 of 3 comments
光宅 7 Oct, 2021 @ 12:27pm 
好耶,感谢大大满足心愿。
这下重建后唐更有代入感了。

除此之外,我发现【of war】那个MOD,搭配本作,还真的是有点奇效。23333


846年我晋始祖皇帝建立大晋朝
877年我晋圣后皇帝定都圣洛府巴格达
902年我晋高祖皇帝平定吐蕃
941年我晋太祖睿武昭憨皇帝入主中原
993年我晋纯宗玄真大圣大兴皇帝经略河中
1038年我晋光宗圣哲慈孝经略皇帝西印度
1065年我晋代宗血脉始祖皇帝西却教皇大圣战,夺罗马迦太基城邦故地。又经略南印,抵于马尔代夫。
1151年我晋上元皇帝,一统寰印。尽收佛国。自此煌煌亚洲,除了我晋天朝外,更无伪帝国敢于僭越,是时万国朝宗。巴格达徕八荒之人,智慧宫纳四海经籍。贡赋漕运自海抵于京洛,政令文书飞骑散于各地。政通人和,华戎一家。诚古往之所未有也。
光宅 7 Oct, 2021 @ 12:29pm 
希望大大什么时候能够多增加点增设宫殿的决议。
吾辈要搞东西南北洛五都制!

东京开封府
南京建康府
西京京兆府
北京幽州府
京洛河南府

如果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有决议能够增加北京的奇观宫殿建筑就太好了。
User Johnny 26 Nov, 2021 @ 8:47pm 
直接在宋仁宗开局的剧本里,在北京位置加个宫殿特殊建筑位就可以了。
< >
Showing 1-3 of 3 comments
Per page: 1530 50